一、及时报警
报警是指当受害者遭受到犯罪行为的侵害时,及时通过国家有关的部门或机构向公安机关报警。受害者可以通过报警电话、网上报警、现场报警等方式报警。以上报警方式都是有效的,但在报警时,受害者需要准备好有关证据,例如拍摄犯罪行为的视频照片等,以便公安机关进行调查。
二、携带证据
在报警时,受害者需要携带证据,例如被盗物品、被攻击者的伤势等。携带证据可以有效加强报警的可信度,有助于公安机关快速查处案件。如果受害者未携带证据,公安机关也可以凭着被害者的证言和第三方的证言来查处案件。
三、记录犯罪嫌疑人信息
受害者在报警时,应尽可能准确地记录犯罪嫌疑人的姓名、住址、身份证号码、电话号码等信息,以便公安机关快速查清案件的真相。如果受害者未能准确记录犯罪嫌疑人的信息,公安机关可以凭借现场痕迹、第三方的证言等证据来查清案件的真相。
四、当事人交付报告
受害者在报警后,还需要提供有关报告,以便公安机关进行调查。报告中应包括受害者的家庭情况、生活状况等,以及受害者被犯罪行为侵害时的情况。如果受害者没有提供有关报告,公安机关也可以从其他方面收集有关信息进行调查。
五、公安机关作出立案决定
报警后,公安机关会经过查证之后,根据受害者的报警、携带的证据、记录的犯罪嫌疑人信息、当事人交付的报告等来决定是否立案。如果经过上述查证,确认构成犯罪行为,公安机关就会给予立案处理,继续对案件进行调查处理,并将案件移送司法机关。
总之,报警后才能算立案,受害者需要做的就是及时报警,携带证据,记录犯罪嫌疑人的信息,提供当事人报告,然后公安机关就会根据上述情况决定是否立案。